職場中,解釋為何總會讓情況更糟糕?
訊石光通訊網
2011/1/30 8:40:48
對于已經出現的問題,下屬向領導解釋果真就是在找借口嗎?下屬據理力爭的解釋又為何容易會被老板誤解為借口呢?
解釋為何會被誤認為是借口
在工作出現問題時,下屬總是努力做出平靜、理性的解釋,并認為解釋才是保證和老板良好溝通的關鍵因素。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結果總會變得事與愿違。有時候當下屬向老板解釋問題出現的原因時,不僅得不到老板的支持與同情,反倒會讓他“火冒三丈”!這時,請先不要責怪老板不夠通情達理,因為讓老板發(fā)怒的導火索可能就是下屬的解釋。以下三種情況,會讓老板誤以為下屬的解釋是推脫責任的借口:
1.沒有做到主動“回報”,導致老板誤以為情況很好
余世維在其《贏在執(zhí)行》的課程中說道:“一個有執(zhí)行力的員工,首先應該培養(yǎng)自己主動回報的習慣。”這里的“回報”取其字面意思,即回頭報告。在職場中,它和“匯報”有一定區(qū)別。通常老板向下屬交代任務,下屬完成后需要向老板報告結果,即“匯報”,但“回報”與此不同,它是一種主動的反饋,而不是等到老板問起時下屬才被動回答。“回報”是一種良性反饋,其強調的是雙向的、自動的反饋。
不過在日常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下屬都能做到及時“回報”,一些人通常會等到老板來詢問工作進度或者是任務遇到困難不能再進行時才想到向老板匯報工作。這種情況下,如果工作中出現問題,下屬再向老板解釋原因,老板當然會認為下屬是在推卸責任、找借口。因為老板并不了解任務執(zhí)行的過程,可能他會以任務開始之初的預想來推斷任務執(zhí)行的結果。既然當初老板在分配任務時,下屬并沒有表示異議,而在整個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下屬也沒有說明遇到任何困難,那么這一切都說明完成任務應該沒有問題。所以,此時下屬的解釋被誤解為找借口也并不奇怪。
當然,通常情況下老板會預料到下屬在執(zhí)行一項任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而下屬所解釋的原因,或許就在老板的意料之中。但是,下屬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沒能做到及時“回報”,只是在問題出現以后喋喋不休,這當然會讓老板心中升起“無名之火”。
前程無憂專家支招:
老板需要結果,但并不等于老板可以不知道過程。身為下屬主動“回報”是必須的,讓老板對你的工作動態(tài)盡收眼底,這樣做不但可以及時得到老板的指點與支持,還能讓你在解釋時理直氣壯。
2.解釋選擇的時機不當
如果下屬沒能做到及時“回報”,那么在問題出現以后,老板也許并不關心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老板對下屬所造成的問題已經存在不滿情緒,下屬再不停地對整件事情進行解釋,這只會讓老板對下屬的解釋越來越生氣,下屬也會因此給老板留下沒有擔當的壞印象。
前程無憂專家支招:
問題一旦出現,收拾殘局最重要。請先不要著急向老板解釋原因,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許你還能夠將功補過得到老板的原諒。如果自己沒有更好的補救辦法,老板又不了解詳細情況,此時,你必須向老板做出解釋,以便老板從全局出發(fā)找到最合適的解決辦法。請注意:你所做的解釋只能是簡明扼要地描述問題,不要試圖為自己挽回什么!在風波平息以后,你可以再找一個適合的機會,和老板心平氣和、坦誠布公地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
3.解釋時措辭不當
“張三在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不聽指揮”、“李四他們部門一點也不配合我的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我根本沒辦法考慮周全”、“他們以前也這樣做,我也沒辦法”……下屬像這樣去跟老板解釋出現的問題,怎會得到老板的支持和諒解呢?這并不是以“方法總比問題多的心態(tài)”去解決問題,而是用“問題總比方法多的心態(tài)”去找理由和借口來掩飾下屬應該承擔的責任。很多時候,在遇到關系自身利益的問題時,人們會本能地將自己與這一問題劃清界線,以圖讓別人知道錯不在我,或者說其他人也有責任。然而這樣解釋的結果總會事與愿違,因為在問題出現以后,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冷靜地表述自己在事故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該承擔的責任。那種規(guī)避風險的心理很容易讓我們在表述時露出破綻,讓別人覺察到我們是在為自己開脫責任。
前程無憂專家支招:
解釋必須首先聲明自己在這一問題中的責任,可以以這樣的句式開頭:這件事我也有責任,因為我……(原因)所以導致……(結果),然后再說明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順便說出其他原因),最后可以總結一下自己的收獲(遇到類似問題的處理方法)。
4.解釋時沒有分清場合
在職場中溝通必須要分清場合,有些問題單獨溝通比較合適,可一旦捅破那層紙、拿到臺面上溝通,問題就會被擴大化,最終變得一發(fā)不可收拾。同樣,解釋作為溝通形式的一種,也需要注意場合。
當老板和他的上司或者客戶一起詢問下屬為何出現意外情況時,下屬詳述問題出現的原因,并不斷的表明自己沒有錯誤,這樣的解釋則會讓老板的上司或者是客戶以為意外情況的出現是因為老板分配任務不當,或者是老板缺乏風險把控能力,其本質暗指老板不夠稱職。這種情況下的解釋,不僅會讓老板陷入尷尬的局面,也會讓自己變得極為被動。作為任務的執(zhí)行者,下屬在問題出現時總脫不了關系,而臺面上的貿然解釋,即使屬實,在老板那里也可能會被視為推卸責任。
前程無憂專家支招:
不要當著外人的面,因為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老板爭的面紅耳赤,先承認錯誤,既不失大度又不失職業(yè)。想讓老板知道究竟是誰的錯,找機會和他私底下談。
沉默不是金,解釋很重要
在前程無憂論壇上,有網友針對“要不要解釋”的問題發(fā)起了投票,其中有29%的受訪者認為“無須解釋,解釋也沒用。解釋就是掩飾,是推卸責任的表現!”雖然出現問題后,下屬的解釋極易被老板誤認為是推卸責任的借口,但是這并不表示“沉默是金”,下屬真得可以不向老板作任何解釋;下屬也不要天真地認為每位老板都會明察秋毫,做到心中有數,畢竟老板的精力有限,對于事實真相的挖掘,他可能回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工作中,解釋雖然有風險,可下屬仍然需要給老板一個解釋。
下屬在執(zhí)行老板分配的任務時,可能中途遇到一些突發(fā)情況導致任務不能順利完成,或者是企業(yè)中存在的“部門墻”已經嚴重阻礙了項目的發(fā)展,抑或是下屬發(fā)覺任務的執(zhí)行難度已經超出了他的個人能力范圍等等,這些情況也許在老板的意料之中,但是其產生的阻力已經超過老板的想象,也許這些情況本來就在老板的意料之外。無論哪一種情況,老板都需要耐心聆聽下屬的解釋,以了解事情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避免錯責下屬;同時,也是為了能夠幫助下屬解決現有的不可攻破的困難;從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挽回已有的損失。
下屬在向老板解釋問題出現的原因時也是一次自我反省。問題的出現究竟是外界因素還是自身因素,接下來的工作是否需要增添人手,還需要老板提出哪些額外的支持等等,這些都可以在解釋的過程中告訴老板。下屬的解釋一方面是對自己工作的審視,另一方面也是讓老板對整個項目的發(fā)展進行全面的把握,以便他從全局的視角來指導接下來的工作。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職場中,解釋多是讓老板了解下屬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結果導向”原則本身沒有錯,只是有些老板帶著 “只看結果、不要過程”的狹隘理解將團隊引入溝通的誤區(qū)。解釋是溝通的一種方式,如果只看結果,而不要溝通的過程,那必然會導致下一次得到同樣的結果。作為下屬也需要明白:不是老板不愿溝通,而是溝通的時機不對;不是老板不愿聽下屬解釋,而是解釋的方法欠妥;不是過程不能說,而是要在執(zhí)行過程中及時“回報”。
解釋就像一次個人的危機公關,公關的對象多是老板,有時也可能是合作伙伴。合理的解釋其實是在維護個人的品牌形象,所以職場人需要做好個人的危機公關,請別保持沉默!